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城市」真是一個軟硬適中的好題目,以「城市」為單位做發想,不像一個「國家」那麼生硬,卻可以充分展現區域的活力與特色且貼近人的生活,又隱約含有全球化時代打破國界的彈性意涵(我自己亂解讀的),是一個好發揮又可以呈現多元性的題材。

上網稍微查了一下,發現這次世博會的主題大概可以分成:

1.城市經濟的繁榮
2.城市多元化的融合
3.城市科技的創新
4.城市社區的重塑
5.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大家開始把目光聚焦在「永續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了一個程度之後,人類開始關注環境的反撲、城鄉平衡的議題、多元性等議題。可能是因為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會特別關注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帶來的內部矛盾與不安。而環保的議題更成為近來人類追求永續發展最重要的關注……

--------------------------------------------------------------------------------------
上海世博 文創表演舞台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S2/5545228.shtml

【經濟日報╱文/李立亨】


1851年,世界第一場世博會在倫敦的水晶宮問世。負責開幕的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裏記載她的感受:「多麼浩大、多麼輝煌、多麼震撼人心!」這些充滿感情的字句,在往後一個半世紀裏,繼續出現在絕大多數去過世博會現場的觀眾心中。
世博最大的能量是,藉由演繹主題所產生的展品,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並自然而然地接受異國的文化。世博會的主題,一般都與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有關。所有的參展方,圍繞這個主題來展示他們的思維與作法。

展現進步 「城市」當主題

最早,國際展覽局針對申辦城市上海的特性,提出了以環繞「城市」為主題的建議。因為,世博還不曾以此作為主題。同時,國展局也想藉此為下個世紀的城市發展,提出新的看法。
為了集思廣益,也為了幫上海世博會找到最具時代感的主題,200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目,甚至還因此就訂為「請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定一個主題」。
上海世博申辦成功之前,有些人提出「北京申請奧運是第二次才成功,上海可能也得二度申請才會成功」的疑慮。然而,只要跟上海這個城市及上海人有多一些的接觸之後,大多會同意:上海真的是中國跟世界各方面都已經比較接軌的城市。
2001年,中國正式向國際展覽局(BIE),提出申辦2010年世博的申請函,主題就定作:「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其後,歷經一整年的規劃提案,以及國展局委員的多次現場考察,上海終於在來年年底申博成功。
如果說,世博的基本精神是「展現進步」。那麼,上海對於中國來說,根本就一直是個有機的「世博園區」,進步一直在發生,且以各種形式展現。上海世博的舉辦,提供了中國與全球觀眾,親身感受理想城市生活的不同面向機會。

爭奇鬥豔 全球總動員

這個讓全球各國花大力氣參與的博覽會,可以讓全球觀眾親身感受進步,獲得啟發。因為,整個上海世博,已經是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展現平臺。其規模之大,過去不曾出現,未來也很難超越。因為,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的磁吸力道之強,國際社會早已務實的知道:不參加,就不會被看見。
因此,瑞士館將讓觀眾搭乘雪地纜車欣賞展館,加拿大館邀請太陽劇團規劃展場,聖城麥加將讓我們知道朝聖期間,數以萬計的帳篷與人潮如何被管理的。
關於世界最大規模的盛會,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說的:奧運會、世博會、世界盃足球賽,是三種世界各國都無法不關注、不參與的盛會。
如果以影響力來說,奧運會為期二周,世足賽延燒一個月,世博會的展期則大多在三個月以上。比奧運問世還要早上45年的世博會,能夠奪取世人眼球的機會,數量總和一定是三者當中之冠。但是,網路盛行的今天,許多新鮮的發明與創造,已然早早就被網路所報導與覆蓋。世博還可以繼續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地方,到底是什麼?
幾年前,中國還在透過「大國崛起」的議題,來自問自己是否為大國。現在,這個擁有巨大內需市場的國家,已經被期望必須轉型為「分擔國際責任」的大國。總數超過240個的國家與組織,已經用行動來表示他們在乎中國,在乎中國市場。超過80個以上的國家元首將拜訪世博,其中至少有30位將出席開幕典禮。
上海世博會已登記的全球媒體記者,已經超過1.2萬名,世界在中國世博的一顰一笑,現在就已經在被報導中:歐巴馬在瑞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上海世博大使朗朗在現場演奏完之後,當面邀請歐巴馬到上海參觀世博。歐巴馬說她的女兒也在學鋼琴,如果朗朗願意到白宮教他女兒鋼琴,他就到一定到上海一遊。法國總統薩克奇在接待中國外交部長之後,主動說他會去上海看世博。
參加世博的國家跟組織,已然在5.28平方公里的園區面積裏,針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蓋了超過100棟的展館與劇場。
世博開幕倒數計時,想搞懂文化創意產業在幹什麼?世界的文創產業工作者正在想什麼?去上海世博逛逛吧!
(作者是上海世博會「城市廣場藝術節」總導演,http://www.expobravo.qzone.qq.com)


---------------------------------------------------------------------------------------

http://mass-age.com/wpmu/blog/2010/04/30/8273/

文◎宋丁儀

上海世博會30日開幕式隆重登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開幕致詞,而台灣政壇領袖連戰、吳伯雄、宋楚瑜、台北市長郝龍斌一行人也將於30日晚間應邀參加開幕式。開幕式中、外政要共自來自超過兩百多國,近萬人參加,開幕式也將齊集文藝、體育重量級巨星集,今夜星光閃耀上海灘!
開幕式將在成龍、宋祖英兩大巨星引吭高歌中揭幕。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親歷過以往數屆世博會開幕式。在他看來,世博會開幕式以儀式為主,表演為輔,他認為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會有五大焦點。
焦點一:創新元素
回顧歷史,幾乎每一屆世博會都有新奇產品展現,有些開幕式還採用高科技來演繹。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開幕式上出現了飛艇、飛機、汽車等產品展示。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開幕式組織了大型的以兒童為主的文藝表演,預示著日本的未來。上海世博開幕式團隊承諾,會在有限的資源裡追求最大的精彩,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大膽創新,給觀看者留下一粒「全新」的種子。
焦點二:環保元素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會的主題,「綠色、低碳、可持續」等環保元素正是該主題的注腳。上海世博會在推行綠色、低碳、可持續方面做出了表率。為實現世博園區碳的「零排放」,世博場館建築多選取生物、再生材料,供能普遍採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綠色、低碳、可持續」等環保元素必然會在開幕式上有所體現。開幕式團隊表示,將嚴格奉行「一次性投入、可迴圈使用」的原則,以充分體現科學、勤儉辦博的要求。屆時,開幕式出席者拿到的節目單、介紹手冊、表演者手中的道具,都有可能烙上環保印記。
焦點三:中國元素
世博會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平台。以往各屆的世博會開幕式,主辦方都留出了展現自身文化的足夠空間。 1970年大阪世博會開幕式上,日本寶塚歌舞團進行了五色旗表演。2005年愛知世博會開幕式上,動用了日本傳統大鼓、日本狂言等藝術形式。
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定然不會缺少中國元素。這一元素會是什麼?是56個民族盛裝華服,是享譽世界的雜技表演,還是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烏篷船……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焦點四:玉樹元素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來自汶川地震災區的小英雄林浩與中國代表團旗手姚明一同揮舞國旗入場。這一刻有「汶川元素」的生動畫面,定格為當年的感動瞬間。
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會不會有類似的「玉樹元素」,會不會有來自青海玉樹地震災區的抗震英雄,是當晚開幕式值得期盼的另一焦點。
焦點五:明星元素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劉歡與莎拉布萊曼共同演繹的《我和你》,在「鳥巢」譜寫了一段佳話。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上,劉歡、宋祖英、孫楠等本土歌手,成龍、周華健等港台明星,加上安德烈•波切利等歐美大牌的演出,也將為開幕式增加光彩。

本文引用自《旺報》。

從世博會看世界經濟格局變遷

上海世博會如火如荼展開,在這個世界各國競相展現科技力、經濟力、創意力、格局力、軟硬實力的競技場,大家無不竭盡所能展現特色與巧思。在陷入琳瑯滿目、各個國家、城市展出的同時,還可以從世界博覽會的脈絡來看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轉變,很有趣。

就是說面對大國崛起的中國,全球都在因應,那麼我們台灣的位置在哪裡? 優勢又在哪裡? 特別是兩岸那麼特別的關係,台灣人(年輕人),你的態度是什麼? 你的優勢和著力點又會是什麼? 下面這篇文章當然是中國官方自己的說法,不過我也在想這個問題……這樣講好像又會變得很嚴肅了吧!


--------------------------------------------------------------------------------------
http://big5.chinataiwan.org/zt/szzt/shibohui/sbzt/zt1/201004/t20100426_1335428.htm
從世博會看世界經濟格局變遷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4月21日電(世博衝刺•特稿)題:從世博會看世界經濟格局變遷
新華社記者


自1851年英國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以來,世博會已走過159年的歷史。一個半多世紀以來,世博會從歐洲走向北美,又從北美轉向亞洲,演變為一場世界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奧林匹克”盛宴。在歷史前進的滾滾浪潮中,每當一個新興經濟大國在世界舞臺崛起時,世博會也會光臨這個國家。在歷史發展關鍵時刻舉辦的世博會,不僅充分展示了舉辦國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的巨大成就,也往往宣告世界經濟格局掀開了新的一頁。

1851年英國倫敦世博會——開啟“大英帝國”最輝煌篇章

對於英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君主之一維多利亞女王來說,1851年5月1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第一屆世博會(全稱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在倫敦拉開帷幕。當率領由九駕皇家馬車組成的隊伍離開白金漢宮前往海德公園參加開幕盛典時,一生見多識廣的女王也被世博會盛大的場面驚呆了。她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我感到無比激動,放眼所見……是那麼神奇、那麼浩大、那麼輝煌、那麼震撼人心。”有歷史學家認為,倫敦世博會正式拉開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序幕,這屆世博會也是英國那個光榮與夢想時代的縮影。在宏大的盛會背後,隱藏著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在工業革命引出的巨大生產力推動下,當時英國處於歷史的巔峰,也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全球約25%的人口都在名義上處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之下,“大英帝國”領土面積達到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全球每個時區都分佈著英國的領土。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經濟變化,特別是機器的普遍使用和鐵路、汽船等建設事業的進步,直接推動了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工業爆炸式發展,使當時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高居榜首。
當時英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生產著世界各國所需工業品的大部分。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上升到近四分之一,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總和。英國擁有的商船噸位也位居世界第一,約為法、德、美、荷、俄五國總和。由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催生了1851年第一屆倫敦世博會,這屆世博會充分見證了當時英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力量與魅力。世博會展示了英國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和綜合實力。
  
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見證從大蕭條到復蘇的巨大轉折

從1851年迄今,美國曾舉辦14屆世博會,而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全稱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作為首次確立主題的世博會,在歷史的變奏中書寫了獨特一筆,它見證了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從大蕭條走向復蘇的巨大轉折。在美國歷史上,1933年是重要一年。這一年正是美國經濟處於大蕭條的嚴峻時期。自1929年紐約股市崩盤以來,美國倒閉銀行已超過5500家。在美國國內,1500萬人失業,失業率高達25%。同樣在這一年,羅斯福總統臨危當選,在其就職演講中提出了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我們唯一應當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年中,美國經濟大事頻仍,“羅斯福新政”出臺,廢止了金本位制……。芝加哥世博會匯聚的眾多企業館及其文明成果,為美國人增強信心、走出危機,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羅斯福總統在為世博會發來的賀信中說:“(世博會)的及時不僅因為它標誌著一個世紀的成就,而且它的舉辦正值人類最需要更好地相互理解之際。”芝加哥世博會載入歷史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它是第一次設立主題的世博會。芝加哥人希望以“一個世紀的進步”為主題,展示建市100週年取得的輝煌成就。對於美國而言,芝加哥世博會見證了這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領先地位。上世紀20年代,美國早已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芝加哥世博會則證明了美國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這屆世博會出色體現了其箴言——“科學發現,工業應用,人類適應”。工作中的煉油廠、電控拖拉機、牙膏裝管線、麵包生產線統統被搬到現場。福特汽車廠流水線的展示標誌著汽車從此開入尋常百姓家,真正拉開了“車輪上國家”的序幕。
芝加哥世博會中,展館多為臨時性建築,閉幕後拆掉,由此推動了新型建材和建築業的開發,如充氣的輕型建築、塑膠頂棚建築等。這些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改變了日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為美國經濟下一輪繁榮打下了基礎。芝加哥世博會在美國經濟從危機走向新一輪繁榮的轉變中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加快了以美國引領的“現代性”在全球的傳播,成為眾多使美國日後進一步融入和主導國際秩序的歷史元素之一。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宣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崛起

當1970年大阪世博會(全稱大阪萬國世界博覽會)舉行之際,日本舉國上下已經歷了戰後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飛速發展。在二十年中,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重新崛起為新興世界經濟大國,成為首個舉辦世博會的亞洲國家。在大阪世博會上,日本充分展示了戰後發展的巨大成就。歷史學家認為,1970年大阪世博會,加上1964年東京奧運會,宣告了日本在戰後重新崛起。特別是大阪世博會,在改變日本國民“戰敗國心理”、推動日本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大阪世博會正是日本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時候,日本當時剛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日本政府為舉辦大阪世博會,在公共設施投資方面斥資巨大。在世博會之後,大阪整個市容市貌煥然一新。

大阪世博會加深了日本民眾對海外的認知,推進了日本國際化進程。當時的日本人很多還是第一次見到外國人,甚至在場館內有很多日本人找外國人索要簽名。1970年,每1000個日本人中只有六個人有海外旅行經歷,而到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召開前的2004年,這一比例已上升至132人。從這點上來說,大阪世博會在“國際化”這個概念上,給日本民眾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大阪世博會時日本正處於從農耕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時期。民眾消費慾望強烈,對服務業的需求也很旺盛。當時世博會展出了肯德基的炸雞,通過電視轉播,加上極高的收視率,改變了日本民眾對快餐的不好印象,從而在日本為快餐文化發展聚集了大量人氣。一年後,麥當勞在東京銀座開業,從而開啟了日本的快餐時代。
大阪世博會在推動城市建設和拉動經濟發展方面,也發揮了重要影響。大阪世博會時,酒店、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大阪面貌煥然一新,電話通信網路和電子技術也以此為契機進入日本民眾生活。大阪世博會創造了眾多就業機會,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業人口比率分別達到64.14%和63.45%,均比1965年增長14個百分點。大阪世博會之後還形成了日本關西經濟帶,這一地區經濟在接下來的10年中發展迅猛,促進了日本整體經濟增長。
在大阪世博會後,日本還先後舉辦了1975年沖繩、1985年築波和2005年愛知等世博會。從大阪世博會開始,日本作為世界經濟、科技大國的形象在國際上廣為傳播。

2010年上海世博會——掀開中國和世界發展新篇章

從歷史回到現實,當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行之際,正值新中國成立60週年、改革開放30週年以後,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加速發展,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上海世博會將再次見證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奇跡”。正如外國主流媒體此前所言,“這場巨大的國際展示盛會將顯示中國作為世界工業強國的地位,並給上海提供期盼已久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上海世博會,全世界將更加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看到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今後,中國的發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的、是開放共贏的、是負責任的。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行之際,也正值“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世界各國都在反思危機、重塑發展模式、尋求世界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關鍵時期。在國際金融危機過後,國際金融和經濟體系正在醞釀大變革、大調整,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戲份”明顯增加。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環保、資源問題日益突出,綠色經濟備受關注。

通過上海世博會,人們將會從宏觀上看到,國際經濟格局的進一步變遷;還會從微觀上看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增長,將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共同的追求。(執筆記者明金維、喬繼紅,參與記者王亞宏、劉麗娜、謝琳)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Richard Florida的創意經濟理論

Richard Florida於其著作《創意新貴》(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中提出「創意資本」論點,認為有別於傳統的社會階層結構,除了勞動階級(working class)與服務階級(service class)以外,一個新興階級正悄然興起-「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屬於創意階級的人們掌握創意資本,雖然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但是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具有創新能力,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創意階級會往多元化、觀念開放、具有生活風格和獨特魅力、有助於醞釀創意能量的地方集中,而這樣的聚集能夠帶動城市與地區的經濟成長和發展。

Richard Florida的創意經濟論可以從下列幾個面向來理解,由此可知文化創意產業議題中最重要的核心關注將包含"人"與"環境"的互動。

(1) 創意階級兩部分組成

創意階級是以經濟功能所界定出來的群體,涵蓋為數眾多的知識工作者、象徵分析者、專業與科技工作者。Florida將創意階級區分成兩大部分:創意核心群(creative core)以及創意專業群(creative professionals),前者的工作完全與創意有關,包含的職業項目有:電腦與數學、建築與工程設計、生命科學、物理、社會科學、教育訓練與圖書、藝術、設計、娛樂、運動與媒體等職業;而後者的工作主要是創意的支持或支援性質,包含管理、企業與金融操作、法律、醫療照顧與技術、高階零售與零售管理等職業。

(2) 城市吸引創意階層的環境與條件

城市生活的音樂、藝術、綠化等人文便利條件會吸引創意階層聚集,因此地方政府願意花費預算打造城市便利性 以吸這些經濟成長的潛力工作者,進而使城市發展成為創意中心。Florida針對人才的流動,整理出四點空間發展成為創意中心的趨勢(Florida,2003):
<1> 創意階級逐漸從傳統的社區、工人階級的中心地點,前往創意中心所在地。
<2> 創意中心不僅是創意人才與創意產品的聚集地,也展現出整體區域的活力。
<3> 創意中心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其能供完整的生態體系(ecosystem),讓所有形式的創意得以生根並且繁榮茂盛。
<4> 創意人才移居到創意中心所在的地方並不是僅僅是為了傳統的理由。物理方面的吸引因素如高速公路、都市購物中心、觀光旅遊特區、娛樂特區等,對許多創意人才而言,可能未有太大的魅力。創意人才想從地方社區尋求得到的是豐富的高品質體驗、開放的多元性、以及受到肯定的創意人才身份認同。

(3) 創意經濟發展的3T原則

Florida認為一個城市和區域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取決於三的條件-科技 (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力(Tolerance)。科技是一個地區中創新和高科技聚集的展現;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指的是擁有學士學位及以上學位的人才;包容力則關乎一個地區或國家是否能夠開放,能夠具備調動和吸引人才的能力,包含開放性、民族、種族與職業的多樣性。

(4) 創意城市指標

Florida試圖建構由四部份組成的創意指標:
<1> 創意階級所佔的勞動力比例。
<2> 創新指標(innovation index):以每人的專利權數目來測量。
<3> 高科技指標(high-tech index):包含兩部分,一為一地區高科技產業出產量佔全國高科技產業出產量的比例;二為一地區高科技佔全區經濟出產量的比例與全國比例作比較。
<4> 多樣性,以同性戀人數指標(gay index)做測量,指的是一地區同性戀佔人口比例除以該地區佔全美人口比例,所得數值大於1表示該地區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高。Florida在其研究中發現,對同性戀接受程度高的地區,往往也是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地區。

Florida相當強調一地區文化多元性的豐富程度,因為它表現出來一城市地方品質是否具備吸引創意人才,其他指標例如:波西米亞人數指標,測量的是藝術創意人口數。藉由上述指標評價一地區是否具備良好的創新環境氛圍,適合創意階級的成長。




資料來源: Richard Florida,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經濟的精英勢力》鄒應媛譯,台北市:寶鼎

-----------------------------------------------------------------------------------------------------------------------

創意經濟的理論很多是從"人"的角度和"空間"角度開始發想的,也就是什麼樣的人會是創意經濟結構中的主要行為者(在上面的論述中,就是指創意人),又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吸引吸引這些創意人呢?創意經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群聚作用,也就是創意階級如何在實體空間的聚集行為中建立網絡,引發創新或降低經濟活動成本的效應,進而可以帶動經濟活絡,促進城市或鄉村的復甦或再造。這是關於人和空間的議題,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吃飯

這是我的一位人生摯友分享給我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有一個人他去參加旅行
然後快到中午的時候
他看了手表
就說要12點了 該吃午餐了
嚮導是個原住民~~
他覺得奇怪
也沒說什麼
那個人繼續走ˋ走走
看時間快傍晚了
就跟嚮導說 該吃晚餐了
想導就說
喔~~
原來你是們為了紀念時間才吃飯的


我們是為了肚子餓才吃的




我們到了一個階段
也許該做些什麼事情
但是 不要因為該做
而去做
而要因為想做 才去做
人生快快慢慢 沒有一定速度
也沒有一定答案
別人的眼光 不代表你的角度




(施嘉嘉,2009)

林正盛的電影學



電影和文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同樣承載的是身為人所擁有觀察、詮釋及表達的能力。電影是影像的思考;而文學是書寫的。導演用鏡頭說故事,劇本就是語言,無論是拍紀錄片或是劇情片,那懾人的張力源自於生命底層。每一個作者都有屬於自我的生命經驗和成長背景,這是為什麼侯孝賢導演善於用長鏡頭說慢故事,似乎想讓故事在最貼近真實的同時,營造一種迷離的氛圍,我們可以陷入其中,並且思考;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王家衛導演在<花樣 年華>中運用大量的華麗,堆疊出人性對物質的迷戀,突顯的卻是身體上最龐大的孤獨與寂寞。

電影的好看來自創作者豐沛的創造力,鏡頭下的故事往往是作者最好奇與關心的題材,從整理生命經驗開始,那是一段長時間的能量積累,一旦機會來臨就會迸出火花。創作最動人之處,就是其中所呈現的最細膩的、最特殊、最屬於個人的「人的質地」(生命質地),因為那決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人的質地」聽起來非常玄,不過導演說他沒辦法用語言具體陳述,我只好盡可能用我的方式去理解,就好像是所有的電影在完成的霎那,詮釋權已然釋放,交由每一位觀眾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一樣。我猜想,那可能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與看法,一種因為不同價值所造就出屬於個人的氣質與風采。

導演說,所有的創作都有觀點,這世界不存在絕對真實,只有相對真實,即便是拍紀錄片也一樣。當我們問到他如何處理與演員間的溝通與互動時,他用一種認真的口吻告訴大家,因為他也曾經當過演員,非常了解演員的心態與難處,所以當導演的人絕不能嚴厲責罵他們,而且要用一種更寬厚的器度幫助演員建立自信心,常常鼓勵他們,才不會抹煞了其他表演的可能性。他說,「教出來」的戲不好看;透過引導,發動演員內心真實情感的表演才好看。導演的工作是撩撥。所以在<愛你愛我>裡頭,當張震流不出淚的時候,導演下令片場靜音,他慢慢唸了一段張震最愛的伍佰的歌詞………….就這樣,張震哭了!

林導看上去是一個非常不修邊幅的人,其實 他文的很,他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濃厚在語言中表露無疑。我很喜歡他說的「人的質地」這個 概念,其實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是導演,是創作者,本著一種身為人最單純的期望,我,到底 想要呈現出什麼樣人的本質、人的質地,在我的生活裡?就像導演是那麼樣努力的在電影中 經營著他自己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