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和文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同樣承載的是身為人所擁有觀察、詮釋及表達的能力。電影是影像的思考;而文學是書寫的。導演用鏡頭說故事,劇本就是語言,無論是拍紀錄片或是劇情片,那懾人的張力源自於生命底層。每一個作者都有屬於自我的生命經驗和成長背景,這是為什麼侯孝賢導演善於用長鏡頭說慢故事,似乎想讓故事在最貼近真實的同時,營造一種迷離的氛圍,我們可以陷入其中,並且思考;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王家衛導演在<花樣 年華>中運用大量的華麗,堆疊出人性對物質的迷戀,突顯的卻是身體上最龐大的孤獨與寂寞。
電影的好看來自創作者豐沛的創造力,鏡頭下的故事往往是作者最好奇與關心的題材,從整理生命經驗開始,那是一段長時間的能量積累,一旦機會來臨就會迸出火花。創作最動人之處,就是其中所呈現的最細膩的、最特殊、最屬於個人的「人的質地」(生命質地),因為那決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人的質地」聽起來非常玄,不過導演說他沒辦法用語言具體陳述,我只好盡可能用我的方式去理解,就好像是所有的電影在完成的霎那,詮釋權已然釋放,交由每一位觀眾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一樣。我猜想,那可能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與看法,一種因為不同價值所造就出屬於個人的氣質與風采。
導演說,所有的創作都有觀點,這世界不存在絕對真實,只有相對真實,即便是拍紀錄片也一樣。當我們問到他如何處理與演員間的溝通與互動時,他用一種認真的口吻告訴大家,因為他也曾經當過演員,非常了解演員的心態與難處,所以當導演的人絕不能嚴厲責罵他們,而且要用一種更寬厚的器度幫助演員建立自信心,常常鼓勵他們,才不會抹煞了其他表演的可能性。他說,「教出來」的戲不好看;透過引導,發動演員內心真實情感的表演才好看。導演的工作是撩撥。所以在<愛你愛我>裡頭,當張震流不出淚的時候,導演下令片場靜音,他慢慢唸了一段張震最愛的伍佰的歌詞………….就這樣,張震哭了!
林導看上去是一個非常不修邊幅的人,其實 他文的很,他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濃厚在語言中表露無疑。我很喜歡他說的「人的質地」這個 概念,其實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是導演,是創作者,本著一種身為人最單純的期望,我,到底 想要呈現出什麼樣人的本質、人的質地,在我的生活裡?就像導演是那麼樣努力的在電影中 經營著他自己的一樣。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