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Richard Florida的創意經濟理論

Richard Florida於其著作《創意新貴》(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中提出「創意資本」論點,認為有別於傳統的社會階層結構,除了勞動階級(working class)與服務階級(service class)以外,一個新興階級正悄然興起-「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屬於創意階級的人們掌握創意資本,雖然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但是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具有創新能力,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創意階級會往多元化、觀念開放、具有生活風格和獨特魅力、有助於醞釀創意能量的地方集中,而這樣的聚集能夠帶動城市與地區的經濟成長和發展。

Richard Florida的創意經濟論可以從下列幾個面向來理解,由此可知文化創意產業議題中最重要的核心關注將包含"人"與"環境"的互動。

(1) 創意階級兩部分組成

創意階級是以經濟功能所界定出來的群體,涵蓋為數眾多的知識工作者、象徵分析者、專業與科技工作者。Florida將創意階級區分成兩大部分:創意核心群(creative core)以及創意專業群(creative professionals),前者的工作完全與創意有關,包含的職業項目有:電腦與數學、建築與工程設計、生命科學、物理、社會科學、教育訓練與圖書、藝術、設計、娛樂、運動與媒體等職業;而後者的工作主要是創意的支持或支援性質,包含管理、企業與金融操作、法律、醫療照顧與技術、高階零售與零售管理等職業。

(2) 城市吸引創意階層的環境與條件

城市生活的音樂、藝術、綠化等人文便利條件會吸引創意階層聚集,因此地方政府願意花費預算打造城市便利性 以吸這些經濟成長的潛力工作者,進而使城市發展成為創意中心。Florida針對人才的流動,整理出四點空間發展成為創意中心的趨勢(Florida,2003):
<1> 創意階級逐漸從傳統的社區、工人階級的中心地點,前往創意中心所在地。
<2> 創意中心不僅是創意人才與創意產品的聚集地,也展現出整體區域的活力。
<3> 創意中心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其能供完整的生態體系(ecosystem),讓所有形式的創意得以生根並且繁榮茂盛。
<4> 創意人才移居到創意中心所在的地方並不是僅僅是為了傳統的理由。物理方面的吸引因素如高速公路、都市購物中心、觀光旅遊特區、娛樂特區等,對許多創意人才而言,可能未有太大的魅力。創意人才想從地方社區尋求得到的是豐富的高品質體驗、開放的多元性、以及受到肯定的創意人才身份認同。

(3) 創意經濟發展的3T原則

Florida認為一個城市和區域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取決於三的條件-科技 (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力(Tolerance)。科技是一個地區中創新和高科技聚集的展現;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指的是擁有學士學位及以上學位的人才;包容力則關乎一個地區或國家是否能夠開放,能夠具備調動和吸引人才的能力,包含開放性、民族、種族與職業的多樣性。

(4) 創意城市指標

Florida試圖建構由四部份組成的創意指標:
<1> 創意階級所佔的勞動力比例。
<2> 創新指標(innovation index):以每人的專利權數目來測量。
<3> 高科技指標(high-tech index):包含兩部分,一為一地區高科技產業出產量佔全國高科技產業出產量的比例;二為一地區高科技佔全區經濟出產量的比例與全國比例作比較。
<4> 多樣性,以同性戀人數指標(gay index)做測量,指的是一地區同性戀佔人口比例除以該地區佔全美人口比例,所得數值大於1表示該地區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高。Florida在其研究中發現,對同性戀接受程度高的地區,往往也是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地區。

Florida相當強調一地區文化多元性的豐富程度,因為它表現出來一城市地方品質是否具備吸引創意人才,其他指標例如:波西米亞人數指標,測量的是藝術創意人口數。藉由上述指標評價一地區是否具備良好的創新環境氛圍,適合創意階級的成長。




資料來源: Richard Florida,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經濟的精英勢力》鄒應媛譯,台北市:寶鼎

-----------------------------------------------------------------------------------------------------------------------

創意經濟的理論很多是從"人"的角度和"空間"角度開始發想的,也就是什麼樣的人會是創意經濟結構中的主要行為者(在上面的論述中,就是指創意人),又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吸引吸引這些創意人呢?創意經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群聚作用,也就是創意階級如何在實體空間的聚集行為中建立網絡,引發創新或降低經濟活動成本的效應,進而可以帶動經濟活絡,促進城市或鄉村的復甦或再造。這是關於人和空間的議題,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吃飯

這是我的一位人生摯友分享給我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有一個人他去參加旅行
然後快到中午的時候
他看了手表
就說要12點了 該吃午餐了
嚮導是個原住民~~
他覺得奇怪
也沒說什麼
那個人繼續走ˋ走走
看時間快傍晚了
就跟嚮導說 該吃晚餐了
想導就說
喔~~
原來你是們為了紀念時間才吃飯的


我們是為了肚子餓才吃的




我們到了一個階段
也許該做些什麼事情
但是 不要因為該做
而去做
而要因為想做 才去做
人生快快慢慢 沒有一定速度
也沒有一定答案
別人的眼光 不代表你的角度




(施嘉嘉,2009)

林正盛的電影學



電影和文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同樣承載的是身為人所擁有觀察、詮釋及表達的能力。電影是影像的思考;而文學是書寫的。導演用鏡頭說故事,劇本就是語言,無論是拍紀錄片或是劇情片,那懾人的張力源自於生命底層。每一個作者都有屬於自我的生命經驗和成長背景,這是為什麼侯孝賢導演善於用長鏡頭說慢故事,似乎想讓故事在最貼近真實的同時,營造一種迷離的氛圍,我們可以陷入其中,並且思考;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王家衛導演在<花樣 年華>中運用大量的華麗,堆疊出人性對物質的迷戀,突顯的卻是身體上最龐大的孤獨與寂寞。

電影的好看來自創作者豐沛的創造力,鏡頭下的故事往往是作者最好奇與關心的題材,從整理生命經驗開始,那是一段長時間的能量積累,一旦機會來臨就會迸出火花。創作最動人之處,就是其中所呈現的最細膩的、最特殊、最屬於個人的「人的質地」(生命質地),因為那決定了作品的生命力。

「人的質地」聽起來非常玄,不過導演說他沒辦法用語言具體陳述,我只好盡可能用我的方式去理解,就好像是所有的電影在完成的霎那,詮釋權已然釋放,交由每一位觀眾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一樣。我猜想,那可能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與看法,一種因為不同價值所造就出屬於個人的氣質與風采。

導演說,所有的創作都有觀點,這世界不存在絕對真實,只有相對真實,即便是拍紀錄片也一樣。當我們問到他如何處理與演員間的溝通與互動時,他用一種認真的口吻告訴大家,因為他也曾經當過演員,非常了解演員的心態與難處,所以當導演的人絕不能嚴厲責罵他們,而且要用一種更寬厚的器度幫助演員建立自信心,常常鼓勵他們,才不會抹煞了其他表演的可能性。他說,「教出來」的戲不好看;透過引導,發動演員內心真實情感的表演才好看。導演的工作是撩撥。所以在<愛你愛我>裡頭,當張震流不出淚的時候,導演下令片場靜音,他慢慢唸了一段張震最愛的伍佰的歌詞………….就這樣,張震哭了!

林導看上去是一個非常不修邊幅的人,其實 他文的很,他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濃厚在語言中表露無疑。我很喜歡他說的「人的質地」這個 概念,其實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是導演,是創作者,本著一種身為人最單純的期望,我,到底 想要呈現出什麼樣人的本質、人的質地,在我的生活裡?就像導演是那麼樣努力的在電影中 經營著他自己的一樣。